日前,2024年度辽宁省优秀博士、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揭晓。我校共计21篇学位论文获评辽宁省优秀博士、硕士学位论文,其中,博士学位论文6篇、硕士学位论文15篇,获评数量连续两年保持历史高位,获奖论文数量继续稳居全省高校前列,标志着我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新的突破。
序号 | 学院名称 | 学位 层次 | 学科 代码 | 学科名称 | 作者 姓名 | 导师 姓名 | 论文题目 |
1 |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| 博士 | 0823 | 交通运输工程 | 梁志孟 | 崔春义 | 非均质土-桩耦合体系振动解析模型与方法研究 |
2 | 航海学院 | 博士 | 0823 | 交通运输工程 | 王少博 | 张英俊 | 海上自主航行船舶智能避碰决策技术研究 |
3 | 航海学院 | 博士 | 0823 | 交通运输工程 | 宋纯羽 | 张显库 张国庆 | 基于非线性新息的船舶运动数学模型辨识新算法 |
4 |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| 博士 | 0823 | 交通运输工程 | 孙银 | 黄乃宝 孙先念 | 超级电容器钴、锰基氧化物电极材料的微波辅助水热制备及性能研究 |
5 | 船舶电气工程学院 | 博士 | 0824 | 船舶与海洋工程 | 姜岳 | 彭周华 | 欠驱动无人艇的环绕运动控制与优化 |
6 | 轮机工程学院 | 博士 | 0824 | 船舶与海洋工程 | 白晨朝 | 张洪朋 | 基于梯度磁场的微通道芯片设计及油液污染物检测研究 |
7 | 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 | 硕士 | 0202 | 应用经济学 | 张译丹 | 许丽丽 | 产业链视角下交叉持股对企业竞争策略的影响研究——基于混合寡占模型 |
8 | 外国语学院 | 硕士 | 0502 | 外国语言文学 | 许萌萌 | 王海华 |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大学生二语交际意愿的个案研究 |
9 | 理学院 | 硕士 | 0701 | 数学 | 贾立艳 | 王志平 | 不平衡数据分类中SMOTE算法改进研究 |
10 | 理学院 | 硕士 | 0702 | 物理学 | 李蕾 | 曹永泽 | 固相法合成α-U3O8层状结构BiTa7O19的上转换荧光 |
11 | 理学院 | 硕士 | 0702 | 物理学 | 严立庆 | 邢明铭 | 过渡金属离子(Fe3+ ,Cr3+) 掺杂的近红外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调控研究 |
12 | 船舶电气工程学院 | 硕士 | 0811 | 控制科学与工程 | 聂漪 | 沈智鹏 | 具有预设性能的船舶轨迹跟踪有限时间控制 |
13 | 船舶电气工程学院 | 硕士 | 0811 | 控制科学与工程 | 高裕轩 | 赵颖 桑红 | 切换系统的综合抗干扰切换控制问题研究 |
14 | 航海学院 | 硕士 | 0823 | 交通运输工程 | 崔哲闻 | 关巍 | 基于改进PPO算法的多水面自主航行器避碰决策方法 |
15 |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| 硕士 | 0824 | 船舶与海洋工程 | 范英琦 | 田志涛 | 抽吸/喷气流动控制对氦气压气机气动性能的影响研究 |
16 | 环境科学工程学院 | 硕士 | 0830 | 环境科学与工程 | 杨佳 | 范新飞 | 金属-氮/碳材料活化过硫酸盐去除有机污染物研究及应用 |
17 |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| 硕士 | 0854 | 电子信息 | 张斯然 | 房少军 刘宏梅 | 宽带无反射滤波器件的研究与设计 |
18 |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| 硕士 | 0854 | 电子信息 | 佟金烨 | 房少军 徐之遐 | 面向射电天文望远镜的频率选择表面研究 |
19 | 轮机工程学院 | 硕士 | 0859 | 土木水利 | 郝本豪 | 吴宛青 | 环化合物对甲烷水合物合成及储存稳定性研究 |
20 | 航海学院 | 硕士 | 0861 | 交通运输 | 刘玮 | 单麒赫 | 基于连通性分析的无人水面航行器集群包含控制 |
21 |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| 硕士 | 0861 | 交通运输 | 郝思楠 | 齐育红 | 水性有机硅荧光防污涂层的光响应机理研究 |
近年来,学校拓宽招生宣传渠道,校院配合吸引优质生源,招生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;探索完成研究生大思政课程建设,拓展思政育人新格局;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牵引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,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;持续加强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监督管理,通过精细化、信息化管理研究生论文开题、中期考核、论文盲审、考核答辩等关键环节,做到论文关键节点可追溯、质量可评价,强化落实学位论文质量保证各方责任,严抓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监管,扎实开展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及优秀学位论文奖评激励,产出更多优秀学位论文。各级优秀学位论文成果对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评估、学科评估、学位点建设等提供了积极、有效的支撑和保障。
未来,学校将继续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,充分发挥优秀学位论文的示范引领作用,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,更好地服务学校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。